找到相关内容43篇,用时287毫秒. ·把佛教导航设为主页
  • 《起信论》与禅宗思想

    根本无明的力量,使“不觉”妄心起动。业识使人生背上了沉重的负担,失去了自由:  业识茫茫,盖为逐物。《传灯》卷12《道献》  但随贪爱重处,业识所引,随著受生,都无自由分。《五灯》卷3《怀海》  ...中忽然生起无明妄念,且这种妄念没有自相,不能离开本觉而存在。  《起信论》将阿赖耶识分为“觉”与“不觉”二义,“不觉”又可分为“根本不觉”、“枝末不觉”二种。前者为真之无明,全然无知于真如之法的平等...

    吴言生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06523546913.html
  • 蕅益智旭思想的特质及其定位问题

    则灵知灵觉之性,恒被一切法所区局。纵慧成四辩,定入四空,依旧为物,认物为。若能直观现前一念,的确不在内外中间诸处,无体无相,无影无踪,但有一法当情,皆心所现,终非能现,此能现者,虽云量同虚空,亦无虚空...他即自,我心偏故,佛心亦偏,一切众生心性亦偏”,同注1,第4册,页2185。诸如此类不胜枚举。  注5 如《占察经疏》云:“众生,指十法界一切有情也,十法界众生同一心体,之而为蜎飞蠕动,心体无减...

    陈英善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07014748133.html
  • 禅宗审美感悟论——“见山只是山”的禅悟生发机制蠡测

    蹒跚而固执地走进了二元世界,区分善恶、美丑、是非、得失、穷达、垢净、迷悟等等,在由这些观念织成的大网中左冲右突,逐物迷逐物,人们背离了古老的精神家园,开始了漫长的流浪。思维把人类从自然中分离出来...

    吴言生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07073449000.html
  • 黔南会灯录(3)

    。不惟误赚众生颠倒。逐物。要且返使捕风捉影之流。依模画样去在。殊不知。到者里。饶伊道个是柱不见柱。非柱亦不见柱。是非已去了。是非里荐取。也是泥中洗土。  上堂。日落西水流东。觌体传来向上宗。怎奈...生死问如何。信然直下了无事。撒手悬岩唱哩啰。  讵肯瞒顸负灵。分明鼻直两眉横。更须试看谁为主。十二时中常自惺。   普安邑侯天一刘居士   关南人。讳个臣。幼喜宗乘。常与当代尊宿。...

    不详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07341152494.html
  • 沅江禅灯(贵州卷二)

    恁么时。窗下安排且置。作么生是善为道路一句。良久云。夜行莫踏白。 上堂。卓拄杖一下云。者个意事。诸方尽道。木上座。为诸人转根本法轮去也。金鸣则不然。恁么提持。不惟误赚众生颠倒。逐物。要且返使...花簇锦。历代古锥。引蔓生枝。一时坐断。如龙归水。似虎回山。倘若华擘不开。失千里之神驹。万山之途辙。且看长老作么批判。拍膝云。峰高月冷云攒急。柳翠莺流走兔茫。木人接拍倾杯后。惊起鸳鸯四五双。临济三十四...

    不详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07342852527.html
  • 《法华经》与禅宗思想

    既不能承绍佛乘,弘持法器,遂乃一向顺众生之业,背觉合尘,生死之海弥深,烦恼之笼转密”《宗镜录》卷14。  二、《法华经》与禅宗的迷失论 禅宗迷失论揭示世人逐物迷逐物,悖离了精神...念法华”之号。  或有刺血书写《法华经》以示虔敬者。齐《送楚云上人往南岳刺血写法华经》:“剥皮刺血诚何苦,欲写灵山九会文。十指沥干终七轴,后来求法更无君。” 诗见《全唐诗》卷846。  虔诚的信仰加速...

    不详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07351752652.html
  • 心经的智慧与庄子和禅宗的接轨

    涅般的因,学一切佛法,证一切佛果是涅般的果。这就是所谓的“究竟涅般”。认为众生“为物,失于本心,为物所转”。在人为了物质生活而迷失心,丧尽天良。转物为法,转识为智,在人内心深处的心理“意象”中,破...

    李诗锦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14580355583.html
  • 从楚山的念佛禅谈禅净合一

    凝礼谢而退。”  《楚山禅师语录》中类似的记载很多。楚山骂他们是“这虚头汉”,“野狐精见解”,“逐物汉”,“钻纸墨汉”,并且,“鼻直眉横,做模打样,好与拽下,禅状一一,从头吃棒。咄!非是无情,当仁不让...的存在,而是告诉人们,如果内心秽浊,一味念佛,等于缘木求鱼;如果明心见性,当下即是净土;如果大家共同努力,即可建立人间净土。所以往生净土的关键不在于念佛的方式,而在于内心的、悟。  四  隋唐以后,...

    李志军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16060758902.html
  • 中国禅学与儒道合流的文化契机

    究竟涅般”。认为众生“为物,失于本心,为物所转”。在人为了物质生活而迷失心,丧尽天良。转物为法,转识为智,在人内心深处的心理“意象”中,破其“我执”,是般若波罗密的般若智慧。有如滴水回归大海,涅般...

    李诗锦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16260660059.html
  • “平常心是道”的禅学思想

    心转物,即成佛道。《楞严经》卷二说:“一切众生,无始以来,为物,失于本心,为物所转。故由是中,观大观小。若能转物,即同如来。”众生已逐物,为外物所转,只要一念回归,就能断除对外的攀缘,即能见性成佛...的老安禅师,他在对《金刚经》中“无所住而生其心”的解释中表达了相似的看法:  “无所住”者,不住色,不住声,不住,不住,不住体,不住  用。“而生其心”者, 即一切法而显一切心,若住善生心即善现,...

    邱 环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21253163722.html